扫一扫分享本页

    专业认证

    当前位置: 金莎娱乐app官方网站>>专业认证>>正文

    【学习资料】中共广西区委广西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0-10-22 14:39:06  作者:  编辑:董治安  来源:  浏览量: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结合金莎娱乐app官方网站区实际,现就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坚持兴国必先强师,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为扎实推进富民兴桂事业、奋力谱写新时代广西发展新篇章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确保方向。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执教,坚持严格管理监督与激励关怀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委(党组)的领导和把关作用,确保党牢牢掌握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

    ——强化保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

    ——突出师德。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深化改革。抓住关键环节,聚焦教师工作难点重点,优化顶层设计,坚持改革创新,破解发展瓶颈,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把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作为真招实招,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分类施策。立足金莎娱乐app官方网站区实际,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充分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实施分类管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定向发力,重视专业发展,培养一批教师;加大资源供给,补充一批教师;创新体制机制,激活一批教师;优化队伍结构,调配一批教师。

    (三)目标任务。经过5年左右努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普遍建立,教师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能力明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全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

    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卓越教师和教育家型教师。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二、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四)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教师党支部和教师党员,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党支部建设,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注重选拔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优秀党员教师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实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定期开展教师党支部书记轮训。严格规范教师党支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活动、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党员教师日常管理监督。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教师增强政纸鹕槔謅pp官方网站馐丁⒋缶忠馐丁⒑诵囊馐丁⒖雌胍馐叮跃醢郴さ澄常匆敌薜拢钕咨缁幔觥八挠小焙媒淌Φ氖痉侗旮恕V厥幼龊迷谟判闱嗄杲淌Α⒑M饬粞Ч楣淌χ蟹⒄沟吃惫ぷ鳌=∪压歉山淌ε嘌傻吃保训吃苯淌ε嘌山萄А⒖蒲小⒐芾砉歉傻摹八嘌被啤G惺导忧棵癜煅=淌Φ持Р亢偷吃倍游榻ㄉ瑁繁5车墓ぷ魅哺恰

    配齐建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党务工作队伍和专职辅导员队伍,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实施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项支持计划,培育若干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军人才、一批全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把从事党务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入高等学校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兼职教师的工作量,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增强开展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教师充分认识金莎娱乐app官方网站国、金莎娱乐app官方网站区教育辉煌成就,扎根八桂大地,办好广西教育。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创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阵地和载体,强化教师社会实践参与,推动教师充分了解党情、国情、区情、社情、民情。着眼青年教师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新入职教师上岗前必须参加思想政治培训。高校成立教师工作部,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使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入人心。

    (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完善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工作机制。加强师德教育,把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加大师德宣传,发掘师德先进典型,弘扬当代教师风采,宣传新时代优秀教师形象,对师德建设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加强激励。注重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的监察监督,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与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挂钩,对教师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

    三、促进教师教育创新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七)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落实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优化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新体系。鼓励高校与市县政府开展校地协作,建立高校与政府、企业、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建立自治区、市、县、校四级联动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各设区市、县(市、区)建设好1所教师培训机构。重点建设一批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好广西高校教师培训中心,支持高校建设好教师发展中心。改革教师教育课程,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强化师范生教育实践和养成教育。

    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共同参与,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互贯通的中小学教师培养体系。鼓励综合大学办好师范教育。改革师范生招生制度,探索师范专业提前批次录取、招生面试或采取“大类招生、二次选拔”方式,选拔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学生进入师范专业。切实提高生源质量,对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采取到岗退费或公费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吸引优秀青年踊跃报考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和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强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发展、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师范院校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业,严控师范院校更名为非师范院校。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确保教师培养质量。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力度,适时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提升师范教育保障水平。

    (八)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培养层次,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义务教育学校侧重培养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侧重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半年的要求。加强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壮汉双语教师培养。

    实施教师全员培训,落实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规定,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诊断,优化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提高教师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使教师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推行培训自主选学,实行培训学分管理,建立培训学分银行,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建立健全教师发展机构和教师专业培训者队伍,构建自治区、市、县三级中小学培训专家库。依托现有资源,结合各地实际,逐步推进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与改革,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科研部门有机整合。实施好国培计划和区培计划,重点开展乡村教师及校长、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壮汉双语教师、新任教师岗前培训。

    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面向全体中小学校长,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打造高品质学校。落实校长国培计划,重点开展乡村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和名校长研修,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程、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支持教师和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九)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建设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支持师范院校设立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幼儿为本、才艺兼备、擅长保教的高水平幼儿园教师。扩大本科、专科层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规模,逐步减少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创新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前移培养起点,大力培养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优化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突出保教融合,科学开设儿童发展、保育活动、教育活动类课程。推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课程,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综合能力。

    建立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制度,重点加强幼儿园园长、乡村幼儿园教师、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力度。创新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重点采取集中培训与跟岗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幼儿园教师。鼓励师范院校与幼儿园协同建立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好国家级、自治区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对接产业发展新需求,优化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布局。创新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政府、行业企业、高等学校、中职学校协同培养机制。实施广西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行动计划,开展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优秀青年教师跟岗访学、中职学校名师名校长培训、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等形式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切实推进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能手与职业院校管理者、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

    (十一)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研修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重视各级各类学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文交流机制,有序推动国内外教师双向交流。

    服务自治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做好国家和自治区重大人才项目培育工作,实施广西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等人才项目,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内外学术前沿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高端智库建设,培养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名师。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遴选和培育要突出教书育人,让科学家同时成为教育家。

    四、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切实理顺体制机制

    (十二)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全区各级政府要适应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紧迫需求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改革的新形势,充分考虑新型城镇化、全面二孩政策及高考改革等带来的新情况,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在现有编制总量内,统筹考虑、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向教师队伍倾斜,将其他系统改革调整出来的编制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全面开展公办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落实中小学每2—3年、公办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每3—5年定期核定教职工编制要求。规范聘用教师控制数的使用和管理。创新编制配备,加大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力度,对空编率超过规定比例的县(市、区),采取自治区统筹、市域调剂、以县为主的动态调配方式,全面盘活全区教职工编制资源,充分发挥编制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益。编制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按照班师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加强和规范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严禁挤占、挪用、截留教师编制,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临时顶岗人员。实行教师编制配备和购买工勤服务相结合,满足教育快速发展需求。

    (十三)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原则,稳步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行县(市、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的统筹管理,在核定的编制、岗位总量内,教育行政部门可依据实际教学需要统筹使用,事后报同级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邮编:542899     电话:0774-5228600 (校办)  传真:0774-5228605(校办)

    招生电话:0774-5228686/5228683(传真)   就业办电话:0774-5228627(兼传真)

    桂ICP备13000337号      桂公安备45110202000065   前置审核编号 桂JS201210-017  信息管理:金莎娱乐app官方网站党委宣传部  
        

    微信公众号学校微博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